立即下载
会同时评|“抱团”腐败,必将“组团”落马
2015-07-16 21:22:02 字号:



文章配图

 

        会同新闻网7月16日讯通讯员 冯文成)前不久,会同县地方海事处腐败窝案移交司法机关处理。就是这个小小的海事处里,11名工作人员分工合作,通过虚报船户办理银行卡骗取水路运输成品油价格改革财政补贴资金57.75万元,用于违规非正常开支14.03万元,违规发放干部职工福利13.65万元。

        俗话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没有把通力合作、并肩战斗用到为党为民的正道上,反而将之异化为相互勾结、利益均沾,成为勾肩搭背的“铁哥们”、“自己人”,携手走向腐化堕落。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抱团”陷入腐败泥潭?又该采取怎样的措施,让贪腐者组不成“团”、连不成串?

        近年来,一个单位或部门“抱团”腐败、集体“沦陷”的案件时有发生:会同县炮团学校原校长杨大江、原副校长兼总务主任张建忠、原副总务主任蒋茂万三个负责人“融为一体”,联手捞钱,私分普九化债资金9.7万元;会同县坪村镇铺坪村党支部书记唐才刚、支部委员粟多坤、妇女主任张永香通过序列开支、虚开发票等方式,私分扶贫资金2.8万元……

        本应环环相扣、相互制衡的权力,何以变得沆瀣一气、同恶相济?主要是“利益”这个纽带,将每个人紧紧捆绑在一起,互为依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现实中,单位、地区或者系统内的上位者尤其是一把手,很多情况下是“抱团”腐败的“带头大哥”。

        “抱团”腐败一牵一串,一挖一窝。但其小圈子一开始并非漆黑一片,其中不乏有党性、知廉耻的正直者。然而,“抱团”腐败就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着一个单位或部门的廉洁正能量。

        “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个事情是违法的,我很抗拒。但这是集体的事情,我不想让自己不合群,所以勉强答应下来”。会同县地方海事处工会主席崔延福在接受调查时的供述,道出了其行可耻、其情可悲的一幕。

        透视‘抱团’腐败,可以说腐败的病毒在肆意渗透。在官场“潜规则”的绑架下,腐败“病毒”会交*感染,形成“破窗效应”。一旦有人沾单位的光、揩单位的油、收不该收的钱,便会有人效仿借鉴。即使有人抵触,为躲避“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也会选择随波逐流。

        长此以往,会形成一个高度隐蔽、长期潜伏的稳固腐败链条,导致病毒代际相传,即便出现人事更替,“新人”’也会被腐败规则“劫持”,“前腐后继”,导致政治生态的扭曲。

        治理抱团腐败,还需要强化公众的参与和监督,把权力运行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通过自下而上的监督,弥补已有监督存在的不足。要提高权力运行的开放度和公开性,让公众和社会了解权力的运行过程。同时,完善基层民主、单位民主,提高公众对权力运行的参与度。必须重拳打破已经形成的“团伙式”腐败阵营。在反腐败强大的火力攻势之下,再坚固的“团”也会散架,变成“泥团”而不堪一击。等待“抱团”腐败的,必将是“组团”落马。

编辑:redcloud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