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关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加强进京非正常访治理工作的思考
2015-09-01 11:26:05 字号:

  会同新闻网9月1日讯通讯员 沈军华 梁任光)法治思维是指人们以法治的理念、原则和标准去判断、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它是一种逻辑的、理性的思维方式。当前,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进入社会矛盾的多发期。受传统人治思维的影响以及司法体制自身不完善的制约,近年来进京访数量明显上升,其中不乏越级访、缠访、闹访的现象。在“稳定压倒一切”的形势下,基层迫于压力采取的一些花钱买平安的做法,进一步促成了“信访不信法”的困局。我县按照市维稳办的部署要求,针对加强进京非正常访治理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对如何解决该问题做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我县信访工作基本情况

  (一)我县信访工作总体形势

  近年来,我县信访工作在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下,践行“以人为本”和“案结事了”的要求,不断夯实工作基础、细化工作措施、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实效,信访形势保持总体平稳,没有发生影响较大的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有力维护了全县社会政治大局和谐稳定。但同时和全国一样,我县也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信访总量在高位运行,矛盾主要集中在劳动社保、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法涉诉、环境保护、干部作风等方面,信访老户呈现组织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新趋势。

  (二)我县进京非正常访有关情况

  我县在处置进京非正常上访工作中,坚持用群众工作统揽信访工作,通过及时劝返接回赴京非正常上访人员、包案限时化解信访问题、启动责任追究程序等一系列措施,使绝大部分赴京非正常上访得到妥善处理,基本做到了诉求合理的解决到位、诉求无理的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到位、违法的打击到位,没有发生恶性的赴京非正常上访事件,较好地维护了我县和首都重要地区和敏感部位的秩序和社会大局稳定。

  今年以来,我县进京上访共28批40人次,本着“事要解决”、“人要稳定”和“案结事了”的工作原则,我县严格落实县级领导包案化解进京访案件制度,积极开展化解稳控工作。协调进京访县级领导包案化解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化解时间节点和责任分工,每个案件都落实了一名县级领导包案、一套处理班子、一套处理方案、一套稳控措施,做到包调查、包稳控、包调处、包化解、包帮扶。目前,县林业局退休职工赵德成、林城镇大石板村梁花香、石碑村何礼明、广坪镇杨家渡村吴翠娥4人反映的信访问题中合理的诉求均已得到有效解决,并签订息访承诺书。其余24名进京访人员也都得到有效稳控。

  二、进京访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尽管我县在处置进京非正常信访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一些领导干部没有树立牢固的法治理念

  部分领导干部决策时缺乏科学思维、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在遇到问题时没有第一时间考虑引导诉求群体通过司法手段维护权益、解决问题,一味强调运用行政手段解决纠纷,存在不懂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损害了法治的权威和尊严,容易酿成恶性群体性事件。个别领导干部为了促使当事人息诉罢访,采取“花钱买平安”的办法,一味迁就上访人员,从经济上满足其无理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其他人的攀比思想,增加了不稳定因素,同时为依法处理矛盾问题增加了难度。另外,在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工作中,也存在重过程、轻结果,重形式、轻实效的弊端。

  (二)政府职能缺位助推进京非访

  一是基层信访力量薄弱。非正常访反映的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基层受理过。但乡、村基层组织功能弱化,力量薄弱,处理信访问题的能力水平有限,致使“依法、及时、就地”解决问题难度较大,导致矛盾上行。二是基层信访工作不到位。一些村级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不能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矛盾发现不了,即使发现了也解决不了、稳控不住。个别乡镇对信访稳定重视不够,得过且过,怕麻烦,从而引发非访。一些基层干部在接待、处理群众来信来访过程中,存在方法简单、工作拖沓、推诿扯皮的现象,小事拖大,大事拖“炸”,进而群众情绪失控,采取进京上访。三是部分干部作风不实、方法不当、执法不公、自身不廉洁。少部分干部工作作风不踏实,缺乏为民服务的思想,对初访处理不力,甚至在执法过程中不依法、不按程序,办事态度粗暴,伤害群众的感情,侵害群众权益,影响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导致部分群众对基层政府不信任,从而引起非访。

  (三)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进京非访治理难

  一是诉访分离难。在信访案件中,一些应当由司法渠道解决的涉法涉诉问题,往往通过信访这种程序之外的行政化渠道处理,而本来应当通过信访途径反映的普通信访问题又进入司法渠道,从而形成“由诉到访,又由访到诉,再由诉到访”的循环怪圈,诉访循环导致涉法涉诉信访处置处于空转化的状态。二是非访终结难。现有的信访终结机制不健全,《信访条例》规定“信访人对复核意见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实和理由提出投诉请求的,各级人民政府信访工作机构和其他行政机关不再受理”,而事实上,只要上访人不息诉,上级就交办,原来的终结难以落实到位。三是非访打击难。处置非正常上访人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有关法律依据分散规定在《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多部法律法规中,且多属缺乏可操作性的原则性规定,对缠访、闹访、无理访等行为缺乏刚性的管理措施。同时由于“三个慎用”的出台,导致公安机关不敢处置,信访部门无力处置,导致非正常上访人员的劝返接回、稳控和处理工作难度大,客观上为跃跃欲试的闹访人、缠访人壮了胆。

  三、相关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因此,新形势下我县要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必须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一)树牢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法律意识。一是大力搞好普法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法治培训制度,对党员干部定期开展法治培训,培养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处理各种复杂问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加强普法宣传,使群众遇到问题、发生纠纷时,能拿起法律的武器,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领导干部在做决策时、在信访维稳工作中,必须把法治意识摆在第一位,形成习惯性思维,坚持依法办事、按制度办事,做到法律、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三是严格执法。各级各部门在处理信访问题时,必须严格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融法、理、情于一体,将民众的诉求及各类争议的解决引导到法治轨道上依法维权、理性维权,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使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成为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最佳路径。

  (二)夯实基层基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一是注重抓好基层,打好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强基层、打基础,建设有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层班子,加大对乡村干部的培训力度,强化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真正抓好矛盾纠纷源头治理工作。要结合市委彭书记考察我县嘉言民生村级民生服务站“8·12”讲话精神,探索利用服务站“互联网+民生服务”的平台,将信访维稳信息和信访人民生信息结合起来,将惠民政策宣传和引导依法逐级信访结合起来,用好信息化手段、前移导访关口、加强网格化管理,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打牢信访维稳工作的基层基础。二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案结事了”。对群众上访反映的合理诉求,各级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要及时解决,防止拖沓引发非访;对反映的诉求合理而一时办不到的,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予以解决,同时做好解释工作,争取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对不合理诉求,要坚持原则,旗帜鲜明地阐明法律、法规和政策。各级各部门在不违背政策和法律的前提下,要积极帮助信访人解决具体困难,以感化当事人,有效化解矛盾。三要以“三严三实”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要真正把信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反映的问题当家事,真正把工作做好、做实,坚持把接访的过程当作了解民情、为民办实事的过程,全力安民心、保民生、促稳定。

  (三)完善法律法规,健全信访维稳机制。一是做好诉访分离工作。我们要落实好中央做出的实行诉访分离的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举措,积极变“谁主管谁负责”为“谁涉及谁负责”,将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由过分依赖行政手段解决实现依法向程序处理转变,严格按照新《信访条例》的规定改“批示立案”为“法定立案”。相关部门也要相应畅通入口、办理、出口三个关口,制定完善相应的涉法涉诉信访事项受理机制,信访部门则有权不予受理,把涉法涉诉信访事项纳入法制化轨道,让老百姓“信法不信访”。二是做好依法终结工作。建立健全群众公开听证评议制度和必要的信访终结制度,对“两级终审”、“三级终结”的案件进行最终认定,推广无理上访户终结制度,把信访听证与规范信访秩序结合起来,实施无理上访老户终结制度。同时,通过媒体多宣传依法解决纠纷的案例,将信访群众引导到诉讼、复议、仲裁等理性的维权渠道上。三是坚决打击非访。对非正常上访人员坚持恩威并施、分类处置的原则,依法予以处理。面对恶意非正常上访行为,一要慎用警力,二要依法处置。慎用警力不是不用警力,从法律上界定为非正常上访行为后,对那些在非正常上访行为中违法人员,公安机关要依法坚决处置,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违法必究的导向,让上访人知道非正常上访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时,探索完善村规民约对非正常访进行约束的机制。四是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不断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加强问责制度的完善与实施工作,进一步健全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保证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有力有效。要将“法治状况”引入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和选拔任用标准之中,让法治思维成为领导干部主动自觉的惯性思维方式。

编辑:redcloud

作者:沈军华 梁任光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