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下关,原来的乌衣巷,后来改称杨家巷,这条巷子附近的居民,当然全是杨姓了。由于岁月悠长,那些居民的祖籍——会同高椅,在当地却鲜为人知。
高椅《杨氏族谱》记载:“明初,杨再高考中举人后,官封都堂,出仕南京。全家迁往落诞,不复归梓。”
民国二十年,高椅杨景在南京中央大学读书时,他的同班学友,有一位是杨家巷杨姓同学。一日,那位同学奉了祖父之命,邀请杨景过府赴宴。杨景应邀前来。只见杨府大门上悬挂着“四知为鉴”四字大金匾。中门大厅悬挂“九天恩露”匾额,后厅乃是烧香祭祖的内室,门上匾额是“吮乳潇湘”。杨景看罢,才意识列他家乃是湖南老乡。少顷,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蹒珊而来迎接道:“家客到了,薄筵早已备就,即请入席”。
席间,老人问道:“曾闻先生乃湖南会同人,但不知可知晓高椅?”
杨景答:“晚生正是会同高椅人。”
“高椅有一座什么古庙,还存在否?老人继续问:”
“还存在,而且修葺一新,名叫五通庙,乃宋朝宝寺。”
“庙前有几株千年古树还在么?”
“都在,乃是四株侧柏”。
“相传高椅的八大景中,有一座罗星山,风景幽美,是吗?”老人对回答十分满意,越问兴致越浓。
“是的,此山是高椅的东方屏障。过去,那里石榴树满山遍岑,五月榴花红似火,别有一番风味。所以,都管那里叫石榴寨。”
“会同老家,还是前清道光年间修祠堂时,祖辈到过一次,一百多年了,今天才碰到你这位真正的故乡人。今后,你可搬来我家餐宿。”
老人显得特别高兴,特别亲切。没等杨景开口,接着又问:
“我们在南京的落诞,太公杨再高是高椅人,你知晓么?”
“晚生从家谱和碑文上得知,再高公出仕南京。”杨景恭恭敬敬地回答。
老人说:“是吗,这是过往数百年的事了。现在,我们已发展到数千人。有移居上海的、苏州的,飘洋过海的,到处都有。现在你是我们自家人,有什么困难只管讲,一定尽力帮助”。从此,杨景便在杨家巷常来常往。
杨景大学毕业,荣获学士学位,被安排到中央教育部工作。老人非常欢喜。
后来,杨景遵照老人所嘱,回家把家里所保存的《族谱》带了一部去,赠给南京杨家巷杨家。这种关系一直沿续到解放前夕。
编辑:redcloud
作者:徐显军
来源:
本文链接:https://huitong.rednet.cn/content/2016/05/03/707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