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会同三中又一社会实践活动:寻找“女娲补天”的遗迹(视频)
2016-06-20 09:37:11 字号:
<script> </script><script class="CuPlayerVideo" data-mce-role="CuPlayerVideo" type="text/javascript" src="js/CuSunX1.min.js"></script>

  2016年5月15日,会同三中杨海波老师带领初三179班的几位同学来到“炎帝故里”——连山进行科学考察,考察的主题是“石灰的开采、加工与使用”。

  在考察的过程中,有同学突发奇想:“女娲补天”是不是用石灰补山洞的天花板呢?这一想法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于是大家一起到处寻找,结果在连山洞的石壁上真的发现了古人用石灰修补山洞的印记。接着又在药王庙发现了古人烧石灰的遗迹,而五指山就是古人开采石灰的地方。几个考察结果形成了一条完整的链条,再现了古人开采石灰、烧制生石灰和用石灰修补山洞的全过程。

  那么,“女娲补天”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科学如此发达的今天,如果还幻想着天会塌下来、女娲去补天空,恐怕太无知了,何况当时是原始社会。但是传说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总有一个真实的历史隐藏在背后,需要我们去探索。通过考察连山的遗迹,我们想到了“女娲补天”很可能补的是山洞的天花板。那么传说中的“炼石”又是什么呢?字典里解释说:“炼”就是“用火烧制或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坚韧、浓缩”,所以,“女娲补天”用到的“炼石”就是用石灰石烧制而成的生石灰,当然,需要加水变成熟石灰才能使用。在连山洞壁上发现的石灰可以明显看出是人工修补的,如果能用碳-14测定是在七、八千年前形成的,那将是有力的考古证据。结合“炎帝故里在会同”的学说,我们提出“女娲补天在会同”这一崭新的观点,希望能对中华传统文化和会同炎帝文化的研究增添枝叶。

  这个视频是根据考察活动改编而成,添加了一些艺术创作。

  参加考察活动的同学有:林子洁、宋涛、吴蕙伶、贝海燕、罗烈华。

(视频、图片、文字均由会同三中杨海波老师提供)

编辑:redcloud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