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七里村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脱贫攻坚扎实先行
2016-11-30 12:04:33 字号:

会同新闻网11月29日讯通讯员 何红波)七里村位于会同县堡子镇北部,属省级贫困村,全村总面积6.2平方公里,辖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619人,是怀化市直机关工委、怀化市三中定点帮扶村。今年以来,该村通过“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脱贫攻坚融合联动,凝聚党员智慧,发挥群众合力,不断推动农村基层基础工作提档升级,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地生根。

 

党建引领筑“基础”

 

“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该村紧紧围绕党建这个中心点,始终坚持支部带动策略,注重激发支部的内在活力与党员群众的干事创业激情,充分发挥支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摸清党员家底。定期核查在册党员,找到失联党员,落实口袋党员,聚拢流动党员,做到家底清楚、对象精准。创新“三会一课”制度。将“三会一课”开成民主生活会、现场工作会和学习交流会,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系列活动,利用手机微信、远程教育等新媒体、新介质,为党员创办学习平台,强化党员党性意识和组织意识,提高党性修养。推行党员“十星级”评比。该村对党员实行星级百分制量化考核管理,对获10星的党员予以表彰,对评为6星以下的党员定为“不合格”,下发《限期整改通知书》,整改复评后仍未合格的按规定进行处置。通过开展党员“十星级”评比活动,进一步激发党员队伍“比”、“学”、“赶”、“超”的活力。

 

围绕优势育“产业”

 

“两学一做”基础在学、关键在做,最终目的还是要推动发展,因此,该村重点突出产业扶贫模式,把脱贫致富作为“两学一做”的实践阵地,逐步形成了以楠竹为主产业,竹狸、泥鳅、杂交水稻制种为辅的“一品多元”农产品产业体系。楠竹成为全村支柱产业。该村依托楠竹资源优势,实施楠竹低改453亩, 在集镇区建立楠竹加工厂,不断将楠竹加工、竹笋产业做大做强,楠竹产量稳居全镇首位。特色养殖成效初显。竹狸养殖逐渐步入正轨,成立绿峰竹狸养殖专业合作社,年存栏达1000余只,成为会同县规模最大的竹狸养殖基地;黄斑鳅“游”进贫困村,养殖规模达20亩,泥鳅供不应求;养鸡大户月出栏上千羽,养羊年存栏达2000余头,丰富了会同县的“菜篮子”。种植产业稳步推进。该村联合上坊村、黄旗村组成会同县首家农民合作联社——神农农民专业合作联合社,集约土地5000多亩,发展杂交制种、油菜等产业,被评为怀化市党员创业示范基地;花卉苗木、生姜等规模不断扩大,种植面积达40亩。 

 

 

强化基础为“民生”

 

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是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状况、提升经济的有力抓手。夯实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50万元新建林区道路,投资48万完成养殖基地道路硬化,投资300万进行4.5公里道理硬化工程,投资21万修缮山塘石坝,在村组主干道安装太阳能路灯40盏,村级民生服务站正式“开张”,民生基础设施不断提档升级。加强村容村貌整治。以治理“脏、乱、差”为目标,对全村环境卫生进行了集中整治。新建垃圾焚烧炉7个,发放垃圾桶160个,村容村貌大为改观,被评为“怀化市生态村”;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作为全县阳戏的发源地,该村借重阳戏剧团,定期举办阳戏演出、广场舞大赛等各类村民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同时,修缮农家书屋,藏书达1.5万余,投入资金修建集健身器械、绿化亮化、老年活动中心为一体的文体娱乐健身广场,全力打造文化生活软硬件设施升级版。

 

挂图作战快“脱贫”

 

根据县脱贫攻坚任务核定,该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91户370人,其中,2015年已脱贫21户88人,2016年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4500元。驻村帮扶得力。市驻村帮扶工作组科学制定了贫困村扶贫规划、年度扶贫工作计划和贫困户脱贫计划,并保障每月驻村15天以上,实现了村、组、户“三线合一”全覆盖帮扶。典型带动作用强。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引领作用,注重从优秀外出务工人员、种养大户和返乡大学生中培养发展党员,积极引导党员典型带动,引导群众致富,涌现出了优秀创业青年党员龙自红、竹狸养殖大户龙绍平、养羊大户龙绍湘等,为党员群众树立了脱贫标杆。抓好教育扶贫。市直机关工委、市三中对留守儿童给予生活补助,举办“救助留守儿童捐赠活动”,确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辍学。加快集中安置点建设。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将全村78户328人贫困户在集镇区实现安置,目前正进行可研、选址等前期工作,预计明年12月底正式完工。

编辑:redcloud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