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这个池塘众多的村落,藏一座六百多年历史的古凉亭
2017-05-17 09:10:29 字号:

 

洪江古商城至贵州天柱县地图

 

会同新闻网5月10日讯(实习记者 朱毅 通讯员 朱方苗)“这里有四十八口塘,四十八口井,二十四条园, ‘塘口’村名由此而来。明清时候,还有一条连通洪江古镇和贵州的古驿道穿过我们塘口古凉亭。”日前,笔者来到坪村镇塘口村探寻古迹时,该村党支部书记粟德良这样告诉笔者。


 

塘口村的塘

 

一进塘口村,就看到三口池塘相连并列,曲径通幽的石板小道旁,矗立着一颗造型独特的香樟古树,左边一户人家,拾级而上,步步高升,抬头一望“江陵世第”四个大字彰显了这户人家的出处。


 

塘口古凉亭

 

再走不远,右边一座双檐叠盖的建筑格外显眼,色泽不一的砖墙上,显露着岁月的痕迹。一座青石碑上写着“塘口古凉亭”,碑后记载着凉亭的基本情况。步入亭内,一股历史的沧桑感油然而生,凉亭前后通透,左右砌有封火墙,抬梁穿斗式结构,其斗拱、莲花瓣托盘式瓜柱显露其始建于明代,整个凉亭高4米,长8米,宽4米,建筑共8柱面阔三间单进,前为外八字大门和五步台阶。亭内左墙上画有一只栩栩如生的展翅雄鹰,旁边行云流水的书写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斑驳的墙下面还能隐约印出之前的图画,民国二十八年,塘口村的村民自发集资修缮凉亭,右边内墙上有文字记载。亭内公示着一份“护亭公约”,历经风雨的侵蚀,文字已被水渍和青苔遮掩,但仍可体会到村民对凉亭的重视。梁斗之间,莲花瓣的瓜柱,简洁的线条,流畅的雕工,显示出明代手工艺人的深厚功底。波浪花纹的斗拱,藏匿于横梁之下,默默支撑了六百多年屹立不倒的凉亭。


 

塘口古凉亭内莲花瓜柱和斑驳的壁画

 

从凉亭大门望去,一条石阶小路蜿蜒而去,郁郁葱葱的树木层层叠叠,宛如华盖一般遮在小道上,即可给行人遮阴避雨,看起来又赏心悦目。据记载,这条小道是会同陆路连通洪江古镇的驿道,  若回到明清,这条小道必然熙熙攘攘,车马不息,不知多少军令军情和粮草物资通过这条驿道传递。抬头上望,赫然挂着一个“雁塔题名”的牌匾,可想这里人杰地灵,不知出了多少进士状元郎。小编从现今的地图可以看到,坪村镇东北方向延伸经金竹镇(原金龙乡)可以直达洪江古商城,向西过青朗乡可以到贵州境内天柱县。全长约105.9公里,虽然按照现在的交通工具3个多小时就可以到,但依照先民们车马舟行的方式,不知要几天几夜才可到达。


 

蜿蜒远去的古驿道

 

凉亭往西6米,就可以看到一座贞表节义牌坊,建于清乾隆十年,为纪念粟门梁氏年轻守节的事迹。


 

贞表节义牌坊

 

“我们村正在自筹资金,打算将古凉亭和贞节牌坊进行修缮,毕竟它们也是我们村历史的见证者,现在全县都在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借此机会希望完善我们村绿化、卫生等基础设施,有空大家也可以来村里转转。”塘口村支部书记粟德良表示,借着靠近红色旅游基地粟裕同志纪念馆的便利,可以结合农家乐发展养殖、种植等产业,给游客营造一个“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的田园环境。


 

贞表节义牌坊上的雕画

 

岁月悠悠,时空变换,古凉亭和贞节牌坊就像历史的见证者,默默地历经了塘口村的兴衰交替,守护着村里一代代人的成长。

 

编辑:redcloud

来源:

点击查看全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