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新闻网7月13日讯 (实习记者 胡江勇) “李修甫家5口人,养了400只鸭子、开了6亩鱼塘、种7亩稻田;蒋云发家4口人,养13头牛……按县里‘6个1’项目奖补标准,今年如果验收合格,你们分别可到账产业帮扶资金2500元、2000元……”脱贫不脱政策,在产业扶持下,昔日贫困户纷纷脱贫,林城镇早禾村扶贫队长杨新军由衷地高兴。

7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林城镇早禾村8组,宽敞的牛圈里,蒋云发家13头牛正悠闲地吃着刚撒下的青草,昔日贫困户如今一脸幸福和满足,“再喂养半年, 2头公牛可以出栏了,今年预计收入1.6万元。”看着牛圏里即可出栏变卖的2头公牛,蒋云发乐得合不拢嘴。
蒋云发64岁,家住早禾村8组土泥坪,是早禾村最偏僻一处,因交通不便,农业发展受阻,导致贫穷。之前,生活来源仅靠种田来维持,2014年3月,县里扶贫工作队进村后,通过精准识别,蒋云发被列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2016年,通过发展养牛产业,他脱了贫。
“你屋前屋后都是宝,四面环山,有大片草地,怎么不好好利用起来?”蒋云发告诉记者,自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工作队员给他提了很多建议,他家四面环山,适合发展养殖。于是,蒋云发萌生了养牛想法。

7年前,蒋云发养过2头牛,他对养牛技术和牛生活习性很了解。可是,想养牛,没本钱,蒋云发犯了愁。苦思冥想后,蒋云发下了狠心,2014年5月份,在政策扶持下,蒋云发申请了3万元产业扶贫贴息贷款,他还把辛苦攒下为儿子娶媳妇的1万元钱拿了出来,买了6头小牛。
“去年,我卖了2头牛,赚了1万多元,摘掉了穷帽,家里生活也改善了,我又拿了一部分钱去买了2头小牛,还重新修了个牛圈。”蒋云发把牛当成了自己孩子,早晚都要去观察几次,每天要花上5、6个小时出门放养。2015年12月,蒋云发养的6头牛产下3头牛崽。在他精心喂养下,养牛数量由最初的6头发展到了现在的13头。“下个月,又有一头母牛要生了,今年可以再扩大养殖规模,今年底再卖2头牛变点现钱,赚万把块钱问题不大!我计划明年将牛发展到20头。”蒋云发说。

早禾村同组村民李修甫,今年77岁,也是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李修甫 的“一口圈”养鸭和“6亩塘”养鱼产业,在2015年,也实现了脱贫。“2014年,我申请了5万元贴息贷款,当年买了500只鸭子,还承包了6亩鱼塘,当年收入12000元。”
“上面有好的政策扶持,但是脱贫还是要靠自己。”李修甫告诉记者,县长周立志多次到村里指导扶贫工作,看到村民爱劳动、肯做事,对村里发展养殖业非常支持。得到县领导肯定,李修甫有了劲头,今年李修甫扩大了鱼塘养殖规模,养了400只鸭子,还种了7亩水稻,鸭子现在3斤多一只,他打算中元节和中秋节分两次卖。

林城镇早禾村是我县87个贫困村之一,多年来,早禾村因交通不便,农业产业发展受限,全村十个组157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27户815人。2014年扶贫工作队进村后,在县扶贫工作队帮扶下,新修道路,改善路况,村里贫困户利用农村资源优势,村里发展起了养殖、种植产业,昔日贫困户们纷纷脱贫。
“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为我们量身定做产业项目,帮助我们实现脱贫致富……。”昔日贫困户李修甫感动地说。
编辑:redcloud
来源:
本文链接:https://huitong.rednet.cn/content/2017/07/13/7068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