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同新闻网12月6日讯(记者胡江勇)“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晚上一片光明,自来水接到了家里,洗衣,洗菜、做饭,做什么都方便……”初冬,在会同县蒲稳侗族苗族乡阳溪村,村民林冬梅坐在自家屋门口洗衣服,说起村里变化,她感慨,“原先交通不方便,泥巴路,天晴灰尘大,落雨路滑,现在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网络通了,住在深山,手机上网可知天下事……”
阳溪村是会同县较为偏远的山村,山高坡陡,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在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中,阳溪村在驻村工作队和当地党委、政府倾情帮扶下,修通了通村通组通户公路,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村民有了致富门路,贫困户实现脱贫摘帽。
基础设施 惠民生
天朗气清,阳光和煦,平坦的水泥路村中环绕,一条条产业路、便民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栋栋新房点缀山村;村部彩旗飘飘,村中小桥、流水、人家……水泥路边停满了小车,老人们晒着太阳、唠着家常……
然而4年前,阳溪村却是另一番景象:村民去趟会同县城区,需3个小时,一条泥泞路与外界相连,一到雨天,淤泥淹到脚踝,“人走鞋不走”;山冲冲一块块巴掌大的田地,是村民主要的收入来源。2014年,经过精准识别,阳溪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4户500人。
“如何让村民尽快摆脱贫困?”阳溪村扶贫队长王新理难以入眠,“要致富,先修路,就从改善基础设施着手……”
确定了目标和方向,驻村工作队、蒲稳乡党委政府整合各方资金,一场场硬仗打下来:2014年,投资7万余元维修了荒田防洪提、1000米灌溉水渠、2座水坝;投资33万余元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资2万余元维修了半溪、生地冲6公里组级公路;2015年,投资54万余元拓宽了生地冲、半溪、黄毛头8公里组级公路;投资6万余元实施入户便道硬化工程;投资2万元维修了岩脚场、冷水冲公路护坎;投资16万元实施岩脚场、碑冲壕600米道路硬化工程。2017年,投资436.32万元硬化了阳溪至炮团岩头坪5.454公里连乡公路;投资5万元完成村卫生室改造;投资8万元建设村部文化戏楼;投资33万元建设移动电信基站,开通了省内移动电信网络;投资50万元对山塘除险加固,维修了村组溪坝、水渠和渡槽;投资65万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投资9万元新建了皂皮冲3公里林区公路;投资10万元加固白果树脚、七门头、红田等处公路防洪堤。2018年,投资119万元新增和改造了5台计600千伏安变压器,新架了10.23公里供电线路;投资333.68万元对半溪、生地冲组级公路硬化;投资55万余元修架易地搬迁安置点公路桥;投资71万元复垦了黄毛头矿山荒置地;投资20万元改造了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投资162.9216万元对17户贫困户进行易地搬迁安置;投资43万元建设养鹅合作社养鵝基地;投资70万元架设了半溪、生地冲和村部团寨自来水管网;投资36万元新建了阳溪村主干道安保设施工程;投资1.268万元实施了全村清洁工程,发放了260个垃圾桶……
阳溪村面貌焕然一新,“泥巴路的时候,赶场走路,往返要2个小时,现在修通了水泥路,骑摩托车或开汽车,赶场路程只需六七分钟。”村民杨华周眉开眼笑。
靶向施策“拔穷根”
在阳溪村养鹅合作社内,几千只白鹅摇摆着身体,“噗嗤噗嗤”挥舞翅膀……
“在合作社做事,我每月收入2000多元,又学到了技术,脱贫稳当当!”贫困户杨荣武之前靠种田,只能解决温饱,2017年,阳溪村成立了养鹅合作社,杨荣武在合作社上班,工资收入加上合作社分红,实现脱贫。
“丢掉贫困,是我最大的心愿……”贫困户杨荣光,68岁,依靠“六个一”产业,种植10亩水稻,养了11头牛、5头猪,建一口鱼塘,经营一个米酒作坊…… 2017年,他一家人年人均纯收入达1万多元,摘掉了“贫困帽”。
杨荣武、杨荣光等人的变化,是阳溪村基础设施改善后,村里发展增收产业的一个缩影……
据村党支部书记杨永久介绍,阳溪村利用本村集体土地资源,大力发展油茶、生态林建设、养鹅基地、楠竹等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得到保障,村民有了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山里人就要靠山吃山,我们鼓励村民发展‘六个一’产业,靶向施策‘拔穷根’。”王新理告诉记者,阳溪村“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以入股公司和土地流转为补充”的产业结构,探索出脱贫致富的新路子,并结合教育扶贫、健康扶贫、安居保障扶贫、社会保障扶贫等,有效实现了农民增收、贫困户脱贫的目标……
在阳溪村村部、田间地头,记者看到扶贫队员、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感受到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体会到老百姓对摆脱贫困的强烈渴望,村民们有说不完的话、唠不完的嗑,他们在描绘生活的变化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编辑:redcloud
来源:
本文链接:https://huitong.rednet.cn/content/2018/12/07/70667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