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百年小市“千户侗寨”,深闺田园惹人醉! —— 小市村的幸福“蜕变”
2021-11-29 15:24:57 字号:


7fd3c8311d0c0d401387bf384d395c9.jpg

当文化旅游融入乡间田野,可以焕发出怎样的活力?会同县金子岩侗族苗族乡小市村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个答案。

“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市,结合优势资源,深耕“三种颜色”,努力探索发展农旅融合新路,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农村,这个600多年历史的小山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描绘出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2H2A8006.MP4_20211123_173849.766.jpg

致力“暖色”乡风

近日,会同县、乡、村、组四级“围炉夜话”活动在小市村举行,慕名而来的游客走进不曾相识的“千户侗寨”,拥抱了“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百年小市”。

小市村位于金子岩侗族苗族乡,是会同县首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全村24个村民小组,1800多人,侗族居民占98%,被誉为“千户侗寨”。

一座不到2000人的小村,完整地保留了70余栋“百岁”老宅,古色古香,栉风沐雨百年不倒。

驱车从会同县城出发,走若水镇至高椅沿河公路,途经望东村、岭头村、翁江村(遇岔路右行)、邵阳绥宁江抱村,大约50余公里,便来到层峦叠翠小市村的怀抱。

046014f615307c4ec83b16c31528cd2.jpg

一路高山密林、小桥流水、村落人家。“一弯一景,隔山又一村”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来到小市,只见潺潺玉溪河环村流过,注入巫水;村寨坐北朝南,一栋栋老木屋依山而建,呈扇形展开,“四纵五横”的村道贯穿自然寨团,道路干净整洁,垃圾分类有序。

团寨建有明清时期的“四庵、八庙、九凉亭”、明代建筑灵王庙、清道光年间所建的文峰阁和清嘉庆年间所建的谭氏、蓝氏祠堂及古寨门……

漫步小市,总能遇到三五成群的游客,他们拿出相机,一石一瓦、一草一木成了他们定格的对象。几声狗吠传来,打破了古村的静谧。

循声而去,一个半掩木门的院落里,84岁的老支书谭加道站在院子中间侍弄着花草,老人的守望,让古村更具韵味和魅力。

“每一处建筑,都散发出小市村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谭加道说,小市人注重传统,到如今,尽管村里许多人已经发财致富,完全有实力盖起楼房,但他们一直住着传承了数百年的祖屋。

2H2A7987.MP4_20211123_173650.502.jpg

据谭氏族谱记载,小市村谭、蓝二姓混杂而居,与邻为善,团结互助,世代友好。小市人有尚武传统却无动辄将问题诉诸武力的陋习。相传300多年前,一少林僧人云游到此,并在村前山头创建沙螺庵,习武诵经,闲暇之余,教村民习武防身,武术从此在小市流传,至今仍有传承。

记者注意到,小市村大多数家庭没有安装中堂门。

据了解,民国初期,遍及全村的习武之风,曾为抗击土匪,保卫团寨作出了重要贡献。土匪每次袭扰,都被村民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阵势吓倒,次次败战而退。至此,近几十年村内治安环境好,几乎没有盗窃、抢劫现象。

“每年正月初几,我们村的女将,集体回娘家拜年非常热闹。”64岁的蓝快英是小市村道德模范,她说,小市村有一个习俗,村内红白喜事大家一起办,家有顽儿一起教育,村中老人一起孝养;村民自筹资金办春晚,到2020年,已连续办了14年小市春晚。

2H2A8008.MP4_20211123_173541.126.jpg

民风淳朴、村民团结、互帮互爱已成为小市人的生活写照。

59岁的村民谭敏是深圳一家公司董事长,虽然在深圳安家,依然热心于家乡发展。得知村里举办县、乡、村、组四级片长“围炉夜话”共谋发展活动,谭敏头一天从深圳连夜赶回小市老家。

“要打造成千户侗寨,就要做好规划,村里几百年、几十年的特色木房不去改变,把路修好,把环境卫生搞好,把我们的鼓楼建好。”谭敏向游客、专家们卖力推介小市故事,成了小市村的“宣传大使”。

小市村的每一栋老屋,都能读出一个故事,恒久未变的乡土魅力,吸引着有识之士的探索和游客的追求。

495292bf9c76f1614a49036b581ea3b.jpg

夜幕降临,农户屋顶上飘出一缕缕炊烟。晚归的农人赶着鸭子走在乡间小道上;村里家家户户的红灯笼亮起来了,像一个个熟透的柿子挂满枝头,点亮了小市的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小市村致力于暖色乡风,用浓浓乡愁引客来。”小市村党支部书记蓝贤盛说。

近年来,小市村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齐抓,依托中国传统古村落这一金字招牌,加强对农耕文化、红色文化、乡风民俗、传统技艺的挖掘、传承和开发推介,留住乡村情感记忆。

致力“绿色”富民

“天气好,很多游客自己开车来采摘脐橙,效益还不错。”今年,村民谭祥森种植的30余亩脐橙迎来了大丰收,估计有十多万斤。

眼下,是脐橙采摘季。11月24日,在小市村佳橘农场脐橙采摘园,一批批自驾车游客慕名前来,领略田园风光,体验采摘游乐趣。

脐橙兴,百业旺。小市村以“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教育团队”运作模式,系统规模发展特色产业,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带动解决剩余劳动力100余人,人均增收1.8万余元。

在佳橘农场不远处,一处古朴别致的民宿引人注意,游客在小院里围桌而坐,闻着果园的芬芳,弹唱吉他,别有情趣。

“预计年接待游客8000人次,创收80余万元。”党支部书记蓝贤盛说,小市村投资60万元,盘活闲置农房、学校,开办托幼研学、养老、休闲、写生、旅游接待中心,发展民宿经济。

4bfe51628bf5729cf151aed0e2c1d58.jpg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小市村有5000余亩楠竹资源,通过与湖南绿地高新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合作,以合作社统一流转或农户入股形式,进行楠竹低改,每亩固定分红给农户,产生经济效益30余万元。

9103a3757ddc41fd679dc5e20c4463a.jpg

小市村以特色古村山水田园生态与生活体验旅游相结合,依托脐橙、楠竹、中药材、魔芋等绿色产业,加快乡村旅游与产业的跨界融合:建设体验采摘园、基地研习所、自助餐饮住宿等乡村观光旅游基础设施,打造成四季有水果、常年有花香的综合性农场。

“乡村振兴,宜居、宜业、宜游是关键,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蓝贤盛认为,乡村振兴就是将资源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小市村乡村振兴产业规划未来可期:注册资金500万元,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投资120余万元,新建张口田、田垅、坨丘约80亩荷花观赏鱼塘,建环塘步行道,池塘四周栽种杨柳;预计每年创收80余万元。投资60余万元,打造天岩洞大峡谷风景区,建设完成后将增加小市旅游的自然景观景点,丰富小市综合旅游和产业布局。

致力“红色”领航

1935年12,大雪纷飞,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红六军团长征到达小市,留下了军民鱼水情的动人故事。

84岁的老支书谭加道介绍,小市村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烙下了红军长征的红色足迹,是中国革命火种保存、播撒、生长的一块红色热土;也有着保存完好的传统古建筑,窨子屋、马头墙、石板巷和精美的窗花、古朴的墙绘随处可见。

2H2A7988.MP4_20211123_173703.206.jpg

“依托小市的红色热土,挖掘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建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助力乡村振兴。”兰贤盛说,老百姓能发家致富、过上好日子,靠的就是政策好、人努力,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把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这几年,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很大改观,自来水进入家家户户、青石板路进村入户、网络覆盖全村,人民生活幸福感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增强了。”蓝贤盛说,作为党支部书记,要尽心尽力为全村老百姓服务,把小市村打造为乡村振兴示范村。

在会同县、乡、村、组四级片长“围炉夜话”活动中,蓝贤盛将干群的意见建议整理出来:

打造最干净的村、最安全的村(实现垃圾分类,率先打造垃圾收费试点);

打造全市最美丽(美化绿化亮化)、最原生态的村(山好水好,要利用好山水,鼓楼、长廊、风雨桥);

打造全国著名千户侗寨“小市千户侗寨”;

打造最美丽的研学基地、写生基地;

建造网红打卡点;

聚焦产业发展(腊肉、魔芋、脐橙、柑橘、竹笋、竹编垃圾桶、矿泉水鱼、井水鱼);

注重“千户侗寨”文化培养(侗歌侗舞、博物馆);卫生是试金石,环境卫生要搞好,打造花海、花房……

237f230c23a47f0430dd91d35c5156c.jpg

小市村着力发挥党建辐射带动示范作用,围绕“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目标,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深耕“暖色”“绿色”“红色”,小市村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孕化了良好的乡风民俗,“百年小市”实现了幸福“蜕变”,正从少有人知的民间遗珠向网红景点大步迈进。

来源:会同新闻网

作者:胡江勇

编辑:张艺叶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会同融媒,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